祁兴磊
信息来源:驻马店市科协 ‖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12日 ‖ 查看1899次
33年间,祁兴磊繁育出了我国的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主持制定了“夏南牛”国家标准,让夏南牛成为中国主推肉牛品种、河南省的特色产业。 他就是祁兴磊,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站长、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研究员,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中共党员。 在驻马店市泌阳县,谁要不知道夏南牛,那一定不是地道的老泌阳人。但如今被誉为“夏南牛之父”的祁兴磊,在一开始接触夏南牛繁育时,却完全是个“门外汉”。 80年代初,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户家里的黄牛存栏量大幅提升。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普及,黄牛失去了昔日作为农业工具的作用,国家为此提出了“黄改肉”的应对措施。改良耕牛,将农用牛变成肉用牛。1986年,祁兴磊科研团队承担了河南省畜牧局下达的“南阳牛导入夏洛来牛培育肉用新品种”科研项目,开始了夏南牛培育的长跑。 祁兴磊大学学习的是兽医专业,畜牧育种对他来说完全是知识盲区。但既然接手了,就要踏踏实实做到最好。不会,就自学,两年内团队里面的每个人都啃下了包括计算机技术在内的项目所需专业知识。不懂,就聘请专家教授做技术顾问。实验牛散养在农户家里面,就挨家挨户骑着自行车上门测量。凭着一股子拼命的狠劲,祁兴磊硬是用土办法把夏南牛繁育导上了正轨,并成为农业部四个审批立项“杂交牛”项目中唯一成功的一个。 夏南牛培育的21年间,祁兴磊和同事们的足迹踏遍了全县20多个乡镇2000多个村庄的沟沟坎坎,累计行程达10万公里以上,磨坏了几十双“黄鞋”,骑坏了13辆自行车。哪一片农户,谁家门朝哪,他们都能一口说出来。测量数据赶上牛不在家,干活了,上山放牧了,都不行,要等牛在家的时候才能上门。去的次数多了,老乡们总要留下他们吃饭。祁兴磊笑着对记者说:“咱也是吃‘百家饭’的人。” 从此,祁兴磊“夏南牛之父”的美誉在中国畜牧界传开了。 要为养牛人创造更多价值 祁兴磊说:“常言道,养孩子比生孩子更难。夏南牛产业的发展不能停顿,如果我们不抓紧发展,‘河南创造’夏南牛的机遇很可能稍纵即逝。”想要实现夏南牛从“第一品种”向“第一品牌”的转变,扩群繁育、选育提高、新品系培育缺一不可。 为做好夏南牛纯种快繁与推广,保证夏南牛种质资源供应,2008年,祁兴磊发起成立了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仅泌阳县,夏南纯种牛数量就由2007年的1.65万头,增长到了2018年的38.5万头,为夏南牛全国推广留住了纯血种子。 祁兴磊说,留住种子只是第一步,选育提高和技术推广才能真正把夏南牛品牌做大做强。通过12年的实验与创新,夏南牛整齐度进一步提高,屠宰率在10年间提高两个百分点;研究总结了六项夏南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获农业农村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主持制定出了夏南牛国家标准,2013年颁布实施。一手抓住了好品种,一手握住了好技术,两方面的扎实成果让夏南牛的全国推广有了稳健的根基。 面对这些成绩,祁兴磊仍不满足。他想要让夏南牛再多产肉,产好肉,为天下养牛人创造更多价值。2008年起,祁兴磊与他的科研团队又开始了夏南牛无角新品系的培育,预计2021年可以申请验收。祁兴磊说:“现在的肉牛繁育都是不打鼻环的大规模栏养,没有牛角可以有效减少牛只打斗,提高牛肉品质。这个新品系,体长可以比原来增加15cm-20cm,肩颈、外脊等部位可多产肉十公斤以上。按照高端牛肉一公斤200元来算,一只无角牛就能多给养牛人带来2000元以上的利润。” 截至2018年,泌阳县夏南牛存栏38.5万头,出栏25.3万头,牛业产值逾150亿元。在泌阳县,夏南牛产业已呈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带动10万人就业,成为带动农户增收、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第一支柱产业。夏南牛已成为中国主推肉牛品种,河南省的特色产业,列入国家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年成为河南省25项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之一,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 祁兴磊说:“我这一生注定与牛为伍,上半生育成了夏南牛,下半生将全力推广夏南牛,把夏南牛培养成中国名牌,使养殖者发家、经营者受益,让全国人民都能吃上物美价廉的夏南牛牛肉。” |